兩岸經濟融合日益緊密、勢不可擋,截至到2021年11月臺灣地區出口到大陸(含香港)額度高達1718.1億美元,創下歷史新高,同樣臺灣地區從大陸進口額為764.9億美元,同比增長30.9%。在全世界對半導體和電子產品旺盛需求的帶動下,臺灣經濟最近幾年保持了不錯的成長,這也讓不少大陸人士想去中國臺灣地區注冊公司,其原因有些是想利用當地商業環境擴大公司海外業務,有些是想做臺灣本土市場,也有一部分人士想在臺灣長時間居留、生活、子女就學、父母養老。這些思路是否可行,不妨了解下最近這些年大陸資本在臺灣經營和注冊公司的數據。
臺灣開放給大陸資本項目包括制造業、服務業、公共建設等204項,注冊審核要經過其事業主管機關為“經濟事務部門”投資審議委員會審核,截至2021年3月份,陸資赴臺投資一共1723件,總金額24億美金左右。其中大陸居民以個人名義直接去臺灣注冊公司979家(投資金額4.9億美金),大陸公司過去臺灣注冊分公司181家(投資金額2.2億美金),投資入股臺灣現有公司307家(10億美金)。2012年以來大陸資本赴臺投資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,2020年因為疫情關系數量不及以往,2021年陸資申請注冊公司核準數量為37家,金額為四千六百萬美金。大陸資在臺灣地區注冊公司數量最近10年數量(2011-2020)分別為,105家、138家、138家、136家、170家、158家、140家、141家、140家、90家。大陸人士在臺灣開公司涉及到哪些行業呢?批發零售占比最大,一共有969家,比重高達66.05%,其次占比較高的有信息軟件業、電子零組件制造業。
去臺灣成立公司可以有3種形態,大陸自然人名義直接設立、分公司、辦事處,后2種需要在大陸有母公司,對于成立辦事處則還有對母公司注冊3年以上及實繳資本600萬人民幣以上。不同形態公司對股東要求有差異,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有3位懂事、1位監察人、一位投資代理人,自然人直接去申請注冊則1位法人、董事即可。
去臺灣注冊公司流程大體步驟為,公司名稱審查(5個名稱備查)、投資審查、銀行開戶(需要法人親自到場)、匯入投資款項、資金審查、地址簽約、公司注冊、贏利事業注冊、稅籍注冊。從公司查名到最終辦理好銀行賬號和公司登記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。設立公司注冊資金沒有最低額度要求,但是想以后公司法人及家屬以后長期在臺,則必須要不少于20萬美金(人民幣130多萬)實際繳納資本。
由于各種原因,目前臺灣當局對陸資持保守態度,去申請未必會被核準。在個案審查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成功率,不能簡單套用之前同業的經驗,而是需要注冊的時候就提供清晰的運營計劃和雇傭當地員工計劃(因為之前有不少空殼公司)。
再來看看大陸人士赴臺開公司可以拿到的福利待遇。符合要求的公司法人和職業經理人可辦理單次最多停留365天的一年多次往返投資經營管理入臺證,憑借這個入臺證去辦理一年有效期的臺灣居留證。每年審核一次,只要公司運行得當就可以一直續簽。公司法人完成入臺證、臺灣居留證申請后,其直系親屬配偶、子女、父母得申請團聚、探親入臺,一同在臺灣生活和學習。臺灣居留證用來教育上學、學車考駕照、健保繳納所必備!對于大陸居民來說,一定要有可停留6個月以上的入臺證才可申請。
最后重要的事情提醒!不論是開公司多少年,創造多少就業崗位、納稅額有多大,都不能轉化為入籍臺灣,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。
臺灣產業聚集優勢:中國臺灣地區擁有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供應鏈,對于客戶的各種需求,能夠快速反應,提供即時的客制化零組件,讓臺灣產品在質與量都極具競爭力。產業聚落的高度發展,讓臺灣成為全球第2大資訊硬體生產國,晶圓代工業與封裝測試業產值更位居全球第1、IC設計業則居全球第2、PC產品居全球第3。另外,Google、微軟、半導體ASML、沃旭等國際級企業皆加碼投資臺灣,深化在臺研發、高階制造及產業合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