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中橫路段之外,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,是另一段頗受游客喜愛的觀景步道。1932年通車、全線長達118公里的蘇花公路乃此地區最早由官方修筑的道路,早在清同治13年,羅大春便奉命來臺開辟連接蘇澳與花蓮間的陸路交通,當時稱為北路。
由花蓮出發北上,首先到了崇德管制站,早年路面尚未拓寬時,采單向通車管制,所以通行蘇花公路的車輛都必須在此排隊集合,等待開放時間,故這里遂成了游客下車賞景、聊天、吃東西與買紀念品的臨時市集。
而位于182.5公里處的崇德隧道北口旁,有一條全長320公尺的崇德下海步道,步道上設有兩個觀景平臺與一個公廁,站在觀景平臺上,可清楚欣賞太平洋與清水斷崖。沿著步道石階而下,約略10分鐘,即到達礫石灘,可欣賞石灰巖地形巖生植物。
崇德至和平之間約20公里的路段即為蘇花公路最驚險壯觀的清水斷崖;地質以片麻巖與大理巖為主,千余公尺高的巖壁以幾乎垂直的角度緊臨太平洋海岸,修筑于半山腰上的公路,宛如一條上下不著天地的空中走廊,仰望斷崖峭壁、俯視汪洋大海,令人嘆為觀止。穿過幾個隧道后,公路轉為平坦,經過和平與觀音,遂來到南澳與東澳。
緊臨南澳村且伸入太平洋中的烏石鼻,遠看就像一只俊秀的鼻子,將蘇花海岸分割成南澳灣與東澳灣。東澳為蘇花公路南行的第一站,盛產百合花,每年夏天,北上的黑潮海流恰從東澳邊緣海域掠過,帶來豐富魚類,所以釣魚在這里相當盛行。
地址:花蓮縣新城鄉
大眾運輸:
1.搭臺鐵至和仁站或崇德站下。
2.搭臺鐵至花蓮站下,轉搭花蓮客運,花蓮新站-崇德,于崇德站下。
簡介
蘇花公路是一條臺灣東海岸的省轄公路,為省道臺9線的一段,北起宜蘭縣蘇澳鎮白米橋,南至花蓮縣花蓮市中正路花蓮郵局前,全長118公里(目前里程縮短為102.4公里),大致依海岸線修筑,東臨太平洋,西靠“中央”山脈之北段東斜面,多懸崖絕壁,地勢險峻,山光海色,景觀壯麗;蘇花公路其前身源于清光緒年間,沈葆楨來臺巡防時所修筑的三條連系臺灣東西兩岸交通的道路之一,歷經一年的開墾稱之為北路;于1932年5月通車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正式命名為蘇花公路,往后并新建隧道以及拓寬柏油路面,沿路景色優美,山海一色,為世界非常著名的景觀公路。
歷史
蘇花公路早年尚未雙向通車時期,沿路都設有管制站,因此所有的車輛都須經過管制規定,后來,北回線鐵路通車后,蘇花公路的客運也漸漸走入歷史,而蘇花公路,也成為了以景觀公路、采礦砂石的要道為主;至今,蘇花公路成為民眾賞景的勝地,巧奪天工的空中走廊,促成城鄉交融;大洋、斷層、海岬、礫灘、沙地,潑墨畫般的景觀交相迎來,環繞于高山峻嶺與斷崖海岸間。
南段
蘇花公路南段北起花蓮縣秀林鄉,南至花蓮縣富里鄉,過和仁進入太魯閣公園的范圍,由和仁起,至崇德,全長21公里的蘇花公路,都屬于清水斷崖的范圍,主要由大理巖、片麻巖及綠色片巖所構成,紀念著客死異鄉的日人清水先生。蘇花公路南段分別設置了和仁、匯德及崇德三處游憩區:和仁海灘為少有的石礫灘,從卡南橋畔的小路下橋,穿過橋下涵洞即可到達,沿和仁溪上行,可以看到滿布巨型鵝卵石的溪谷;匯德游憩區內有一段匯德景觀步道,通向海岸,可眺望清水斷崖的浩瀚景致,靠近步道,還有當年清代開辟古道人員的住屋;崇德步道離太魯閣大約8公里,入口在崇德隧道北口觀景平臺,也是賞日出、日落的絕佳地點。
人文風情
震安宮位于蘇花公路116.7公里處,神龕供奉著開路先鋒爺,祀祭因興建蘇花公路而犧牲的工程人員,但工程人員的姓名中有日本人,歷史應該十分悠久,也許源自于日據時代;錦文隧道位于蘇花公路174公里處,紀念在1940年在清水斷崖附近搶修工事時,遭崩落的巖塊擊中,墜海殉職的吳錦文先生以及其他的無名英雄;這些令人緬懷的人文事跡,都伴隨著烏石鼻的美麗景致,而讓人永懷感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