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觀特色:座落于西門町,自興建完成迄今已逾百年歷史,紅磚打造的八角墻樓造型,為目前全臺保存最完整的三級古跡市場建筑物
西門紅樓自1908年興筑完成迄今已屆百周年,原是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,亦是目前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跡市場建筑物。由當時任職臺灣總督府營繕課、擅長西洋建筑風格的日籍建筑師近藤十郎設計。年輕大膽的創意以“八卦造型”取其八方云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、“十字架造型”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,不僅是空前絕后,更是東、西建筑史上的首例。今眾人所稱的八角樓和十字樓,另加上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“西門紅樓”。
2007年11月臺北市文化局委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,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新塑造:包含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、“中央”展區、紅樓茶坊、紅樓選品;十字樓直段的16工房、藝文展覽平臺;十字樓橫段的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;北廣場的創意市集及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吧等多元性區塊,聯手帶動西門紅樓整體對民眾服務的能量,打造出新穎的創意空間,開拓參觀的族群、擴大臺北藝文新舊交疊的疆界與版塊,成功的轉型成為臺北市西區新生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。并于2008年榮獲第七屆【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】歷史空間活化獎。
營業(開放)時間:
西門紅樓(周一休館)
周日~周四11:00~21:30
周五~周六11:00~22:00
16工房(周一休館)
周日~周四14:00~21:30
周五~周六14:00~22:00
地址: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
大眾運輸:
搭高鐵至臺北站下-轉搭臺北捷運至西門站下。
搭臺鐵至臺北站下-轉搭臺北捷運至西門站下。
搭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至捷運西門站下。
建筑特色
位于西門町成都路的西門紅樓,興建完成迄今已逾百年,原是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,現在全臺灣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跡市場建筑物,西門紅樓是一座以紅磚所打造成的八角墻樓,屋頂則以鋼管行成的雨傘骨架支撐著,這與眾不同的設計藍圖為日本建筑師近藤十郎所構想設計,其年輕大膽的創意以“八卦造型”作為市場入口、“十字架造型”作為其特色主體。目前眾人所知的八角樓及十字樓,加上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“西門紅樓”。
轉型后的西門紅樓
自2007年11月起與臺北市文化局合作營運,并正式更名為“西門紅樓”,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新塑造:包含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、“中央”展區、百寶格、町西茶吃、西門紅樓精品區和十字樓的16工房、藝文展覽平臺、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和北廣場的創意市集、月光電影院以及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多元性區塊,聯手帶動整體對民眾服務的能量,打造新穎的創意空間,轉型成為臺北市西區的文化創意展業發展中心。自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以來,舉辦的三大活動吸引了近250萬參觀人次,讓西門紅樓成為旅客往來西門町必訪之指標性地點。
歷史沿革
西門紅樓于1908年興建完成,在當時成為臺北城內的娛樂鉆石地,同時也讓日本人認為是亞洲娛樂樣版的重鎮,之后原名為紅樓劇場的西門紅樓成了外省移民心靈的慰藉,輝煌的演藝盛世,西方思想文化在臺灣風行,紅樓的電影開演受到當時年輕學子的歡迎,也成了當時年輕學子共同的記憶,直到80年代在紅樓周邊殘存的舊店鋪以及破落頹圯的違章建筑,卻隨著漸往東移的都市發展而沒落;1994年曾舉辦“紅樓夢.西門情”展演活動,但在1997年公告為三級古跡后熄燈歇業,紅樓劇院正式走入歷史。熄燈后的紅樓卻沒有因為這樣而消失在臺北人心中中,在此之后又歷經2000年的十字樓大火、2001年西門市場改建計劃,接著2002年紅樓劇場重新開幕并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匯集展演團體合眾之力,尋回紅樓市集的熱鬧與歡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