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馬公市“中央”里的天后宮主祀媽祖,建于1604年,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。廟體建筑出自唐山名匠之手,有深具藝術造詣的各類建筑構建與裝飾,廟中并典藏有現存臺灣最早的古碑—沉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之碑,陳列于清風閣文物館中供民眾參觀,另有清乾隆皇帝御賜題與天同功的金匾可供憑吊,俱為珍貴的歷史文物。
大眾運輸:
搭飛機至馬公站下。
搭船至馬公港下。
簡介
天后宮位于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上,俗稱天妃宮、媽祖宮,在明代稱為娘宮、媽娘宮、娘媽宮、媽宮等,也是馬公地名的由來;天后宮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,在1604年荷蘭人被明朝擊退到澎湖時就已經存在,可見其歷史之悠久,也是馬公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。
建筑風格
天后宮建筑是傳統的閩南式合院建筑,不同于其他廟宇的建筑風格,坐北朝南采四進式格局的廟宇,以傳統工法構筑、梁柱使用榫接方式建構,包括山川殿、正殿與兩側護龍和后落的公善樓(清風閣);山川殿為三開間,屋頂展現了雙龍燕尾起翹,屋脊中間是剪黏雕塑龍馬負河圖;正殿祀奉金面媽祖,在神龕兩側有四幅擂金畫,是廣東省匠師朱錫甘的作品,正殿并與護龍相接,分別奉祀注生娘娘和當地烈婦的節孝祠;后進的清風閣右壁嵌入一方石碑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碑,碑高198厘米、寬28.7厘米,是為紀念沈有容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的英勇事跡。
歷史發展
傳說在元朝17年(1280年)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,卻遭遇臺風的襲擊,官兵們到處流散,卻夢見媽祖顯現而救了官兵,并于澎湖登陸,于是在隔年元世祖便封媽祖為天妃,建立天妃宮并設澎湖寨巡檢司;明朝稱天妃宮為娘宮、媽娘宮、娘媽宮媽宮,成為了地名,至明朝嘉靖42年(1563年)因為剿倭勝利進而擴建媽祖宮,到了萬歷20年(1592年)日本鎖國政策瓦解,倭寇邊開始侵襲中國沿海以及澎湖,但明朝軍隊都能將其退之,據傳是媽祖的保佑,故又重建媽娘宮,天啟4年(1624年)明朝趕走了荷蘭人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;清朝康熙22年(1682年)施瑯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擊退明軍,施瑯認為是靠媽祖顯靈相助,于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,并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,隔年正式加封為媽祖為天后,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,地名為媽宮,“臺灣時間”9年便把地名媽宮澳改為為馬公街。